我國因吸煙相關疾病死亡的人數每年在140萬人左右,約占全球總數三分之一。中國簽署《煙草控制框架公約》10年后,我國年卷煙產量已達2.58萬億支,近九成5齡童能識別卷煙商標。圖形警示上煙包已刻不容緩。
我國5至6歲兒童中,有86%的兒童能夠識別至少一種卷煙商標。這說明很多成年煙民在吸煙時毫不避諱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,另一方面說明我國未來的煙民群體“后繼有人”。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有各種原因,比如控煙措施嚴重滯后,對煙草廣告的禁止存在局限性等。在控煙專家看來,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,就是“吸煙有害健康”的圖形警示遲遲無法登上煙草制品的包裝盒。
研究顯示,因吸煙導致的黑肺、面容衰老、陽痿等“圖形警示”,是警示人們遠離煙草的較有效方式。這些圖形警示看上去可能有些讓人惡心,但這也正是它們能夠達到規勸公眾遠離煙草的根本目的。目前在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煙草包裝上,都印有這樣的圖形警示。這當然不是煙草企業良心發現之后的自覺行為,而更多的是政府的一種強制性規定。
國內煙草制品的包裝,除了一句輕飄飄的“吸煙有害健康”之外,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警示文字和圖形。既然圖形警示早已被證實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控煙手段,那么讓這樣的圖形警示登上煙草制品的包裝有多難?要想真正解決問題,首先需要盡快調整國家控煙履約機制,切實承擔其一個“煙草大國”的控煙責任;其次,要由政府監管部門、行業組織對煙草企業進行督促監管,把圖形警示上煙包上升為一種法律或行政強制行為;較后,要徹底改變煙草行業的現行體制,減少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控煙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