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將包裝工業稱為“朝陽工業”,也有人稱之為“永葆青春”的工業。“朝陽”也好,“青春”也好,都預示著有良好的前景。如此稱謂足以讓包裝界的同仁們信心倍增,干勁十足,包裝工業也將由此進入良性發展階段。
從了解——誤解——理解,我們對包裝的認識經歷了二三十年的漫長過程。三十年前,我國的包裝還是個盲區。那時除了糧食,沒有足夠的商品需要保存,本區域自給還不能自足,就無需運輸,也無需保鮮;繩捆草扎是日用品的包裝,木條箱、劣質紙箱屬于較高檔的包裝,用于有限的出口產品上,還常常因為過分簡陋或破損遭受退貨或賠償。對此,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曾親自過問,1971年8月25日他對外貿部作出“做好包裝工作”的批示,次年的4月9日再次指示“現在包裝用紙箱的箱板紙,應該像樣些,據說不像樣。檢查不合格的,不讓它出口,就是要這樣.”記得十幾年前我到包裝公司工作時,在一般人的眼里,包裝還就是打打包。隨著改革開放,國門打開了,“包裝”的概念和作用逐漸被了解,于是乎餅干袋裝了,啤酒用聽了,藥品不用紙袋分了,所有商品都被紙、塑料、玻璃、金屬裝起來了連人也可以通過“包裝”出名了。
好像是應證了“物極必反”的老話。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,環境保護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,一時間包裝又成了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而受到責難,報紙、雜志、電視廣播一提起環境污染,就提到滿地的廢紙、廢塑料袋、“白色污染”,好像現在環境被破壞了,一切都是包裝惹的禍。另一方面,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又使包裝業蒙受冤屈,假酒假煙假名牌都是因為有了包裝的保護才得以大行其道。于是,包裝業又四面楚歌,減少包裝,甚至不要包裝的呼聲漸起。